资料图
(相关资料图)
一度隐匿在公众视野里的核酸亭,最近频频“重出江湖”。
鲜花亭、茶水铺、森林防火小屋、小卖店、健康小屋、便民服务站……在浙江各地,一个个被“包装”变身后的核酸亭,又回归市民生活,受到媒体关注。
疫情防控期间,星罗棋布的核酸亭为保障公众健康提供过便利,“乙类乙管”政策实施后,浙江成千上万个核酸亭到底该何去何从?谁在决定它们的“下半场”?
位于杭州湖滨步行街上的工联CC核酸检测点,过去是一个“大站”,很多人都曾在这里的核酸亭留下过“张开嘴,左三圈、右三圈”的记忆。
近日,市民发现闲置已久的一个核酸亭被打上了“零工市场”的LOGO。一打听才知道,湖滨街道计划在4月重启这个亭子,为零工人员提供招聘信息、投递简历等服务。
翻翻新闻,核酸亭成功“转岗”的事例不在少数。它们“再就业”后大都被赋予了公共服务的功能——杭州部分志愿者把核酸亭变成便民服务亭,让“小修小补”回到居民身边;嘉兴平湖的一些核酸亭被改造为“骑手加油站”,为户外工作者提供休息场所;台州有的乡镇把核酸亭打造为“果亭”,免费提供给沿线自产自销的果农使用……
当然,有“转岗”的,也有“停岗”和“离岗”的。
前不久,潮新闻记者在杭州上城区场官弄发现有10多个个核酸小屋处于闲置状态,内外都积了一层厚厚的灰。
今年2月,杭州市萧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发布了一条消息,当地对占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部分核酸采样亭开展了撤离工作,还路于民。
3月30日,潮新闻记者登录一些二手市场平台发现,不少核酸亭被挂在网上等待转手交易,价格便宜只需要五六百元,带空调等设备要八九千元。
核酸亭的“命运”为何不尽相同?潮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关键在于核酸亭的产权归属。大部分核酸亭是政府集中采购的,但有的是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还有的则是医疗机构自行购置。
这就意味着核酸亭究竟是被改造利用还是清理,通常由产权方决定,如果没有明确产权归属就随意改变核酸亭功能通途,后续极易产生维护、运营、产权的纠纷。
目前一些核酸检测亭之所以闲置,正是因为其涉及多方产权单位。因此,当前首先要做的是尽快明确核酸亭产权归属,在多产权单位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才能避免核酸亭去向不定的状况,后续管理时也才能更有章法。
从近期核酸亭改造亮相后的社会反响来看,公众对核酸亭再利用普遍持欢迎态度,毕竟在疫情期间,各地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搭建核酸亭。有媒体报道,在去年5月时候,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核酸采样点数量最多的时候达到3万个左右,单个核酸采样亭的价格在2万元至5万元不等。不过不加以利用,势必将造成巨大的浪费。
至于如何利用,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建议,潮新闻记者也梳理了几个要点——优化空间选址,不占用盲道、不影响行人通行前提下,优先考虑社区、商业中心等人流聚集地,提升辐射效能;功能定位因地制宜,针对所在区域公共服务的短板,深入考虑用户使用场景,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功能服务规划;注重长效管理,制定好详细运营方案,避免核酸亭刚“转岗”即遇冷。
总之,核酸采样亭的“转岗”折射出的是城市管理者们的智慧,体现出的是城市“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方寸之地隐藏着公共服务的大空间和大格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