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艺术世界中不乏早逝的天才,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至1918年)便是其中一位。28岁那年,席勒染上西班牙流感离世。他的那些离经叛道的作品,在他去世后声名渐起,动辄在拍卖场以高价成交,这恐怕是他本人从不敢想象的事情。如今,一场名为《维也纳年轻天才》(《Young Genius in Vienna 1900》)的展览,正在日本东京都美术馆(Tokyo Metropolitan Art Museum)展出,藉此回溯席勒短暂、传奇且充满争议的一生。
16岁那年,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那里,他遇见分离派代表画家克林姆特(Gustav Klimt),与其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这对于席勒的早期创作风格不乏影响。像克林姆特一样,席勒渐渐不再创作风景画,而专注于人物肖像,画中的人体扭曲、怪异,与他的老师的人像作品相比,更多了一分嶙峋甚至野性的张力。
▲席勒自画像。
▲席勒画中充满扭曲和嶙峋的张力。
20岁时,席勒已然进入自身创作的成熟期,在他生命的最后八年里,这位奥地利画家创作了众多具象的、深具表现主义意味的画作,并以此建立自己鲜明且独有的风格。出现在本次展览海报上的那幅自画像,可说是席勒最为人熟知的作品。画中的艺术家本人斜睨双眼,以颇富挑衅性的目光直接与画框外的观者对视,叛逆与桀骜不驯的个性跃然纸面。
席勒的私生活混乱,用情不专,为此而备受彼时社会舆论的指责乃至抨击。他作品中的人像,每每呈示出紧绷的、焦灼不安的情绪,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射艺术家本人与周遭社会的紧张关系。画中人或低首顿足,或僵硬直立,或毫无爱意地拥抱裹缠在一起,种种疯狂与神经质的样态,既是画家对于人性暗面与社会角落的直白描摹,也是他对于艺术世界惯常传统的反抗甚至破坏。人们惯常在艺术中找寻的所谓真善美,统统被席勒轻视甚至忽略——他呈现晦暗,却并不渴望救赎。
文:李梦
图:东京都美术馆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