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4月27日上午,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翁敬通报了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有关情况。监测显示,去年贵州48个考核点监测值均达到或优于国家考核标准。
通报指出,相较地表水污染而言,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难以修复等特点,污染防控和修复的难度往往更大。对此,贵州省专门印发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建立了全省地下水环境监测和监管体系。
新闻发布会现场。
同时,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还安排了省级污染防治资金279.25万元,对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与地下水、区域与场地污染进行了协同防治,并通过落实调查评估、防渗改造、修复试点和封井回填等任务方式,实现地下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过程中,黔南州成为全国首个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分方案》的地级城市。翁敬表示,地下水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居民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等,贵州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意义非凡。
目前,贵州探索出了两项防治技术。一项是适用于喀斯特地区部分煤矿酸性矿井水的闭坑煤矿酸性水治理“采空空间”控制技术,该技术可通过对采空区积水的补给水源和补给通道进行封堵,达到控制采空区污染源流出,实现了从末端处理转为源头治理。
另一项技术则是适用于西南裸露型岩溶山区地下河系统污染治理的“源头防污+近源截污+末端治污”治理技术,该技术主要针对工业废渣处置场实施清污分流工程,对已查明的地下水污染通道,采用“近源截排”方式,布置地下水帷幕工程拦截污染的地下水,同时在其上游将受污染的地下水抽至企业回用,并在末端布置收集池,对溢流污水进行处置,从源头减少污染水量。
为持续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提出,今年将从三个方面重点抓:一是持续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监管制度体系,在泉域保护范围严控新建、改建、扩建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建设项目,严厉打击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等逃避监管的方式向地下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扭住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不放松,梳理、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推动遵义市、黔南州率先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工作;三是总结经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地下水管理体制机制。(图/文 张雷)
标签: